最近,網路上流傳一個關於左先生和右先生的故事:

 

          感冒了

左先生:多喝點熱水

右先生:我買了藥和薑,不嚴重別吃藥。

 

          大姨媽痛

左先生:多喝熱水

右先生:這我沒辦法了,他們說結了婚就好了。要不妳嫁給我試試?正好我買了戒指。

 

          失去親人

左先生:沒事的,一切都會過去的

右先生:我請了年假,想不想出去走走?

 

          想家了

左先生:有時間,就早點回來吧!

右先生:給妳寄了麻辣魚鰍。火鍋底料還有沒有?

 

          沒完成銷售任務

左先生:盡力就好!妳已經很厲害了!

右先生:我們公司可以要一點訂單。能力有限,不會很多。

 

          找工作碰壁

左先生:加油!相信自己下一次一定行!

右先生:簡歷發來。對了網上看到卡X集團在校招要不要試試?

 

          和別人吵了架

左先生:別生氣了,生氣傷身體。

右先生:我勸你吃點折耳根冷靜一下。還去上次那家?

 

          出差

左先生:一個人在外,要好好照顧自己。

右先生:航班號和酒店地址我記下了,打車前把車牌拍給我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網友們紛紛評論:

你可以和左先生談戀愛,但一定要和右先生結婚。

能栓牢一個女人的,未必是愛情,而是呵護。

“愛你的”打敗了“你愛的”。

比起你的甜言蜜語,更愛你的實際行動。

做到永遠比說到重要。

 

左先生,右先生……

誰對誰錯?

誰好誰壞?

該和誰結婚?

 

今天,圈媽想和你們聊聊不同的人們那些愛的打開方式,看完後,可能你會有新的答案。

 

 

 
 
 
 
 

愛的語言不同

 

大家都在評判左先生和右先生哪個比較好,這有什麼問題麼?

實際上,並非左先生不夠愛,問題在於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真理:人們說著不同的愛的語言。

 

什麼是愛的語言?

 

想想我們人是怎麼學說話的,就可以理解了。

 

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不斷地觀察和聆聽父母、兄弟姐妹的說話——他們用了哪些音節?發音有什麼規律?詞組句式怎樣變化?……就這樣,家人常用的語言會成為我們的主要語言,也就是母語。

 

當我們在使用母語的時候,說得最好,用得最順暢,變化最靈活。和一個說同樣母語的人交流,體驗是很舒適的;然而,和一個母語不同的人說話,雙方都會很費勁——需要比劃手腳、借用道具,才可以勉強明白彼此的意思,實在交流困難還得找個翻譯才行。

 

當然,我們還會學習和接觸其他語言,那麼這時,可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、付出很大的努力,才能夠學會第二語言。第二語言只有經常練習,才能勉強達到母語的流暢舒適程度。

 

愛的語言,也是同理。

 

 

我們從家人的互動中學習如何表達愛和接受愛,就像是母語一樣深深地烙印到我們與親密的人相處的模式中。

 

有的人認為,精心準備禮物甚至來個surprise啥的,便是親密的表現;

 

而有的人始終堅持,只有甜言蜜語和認可才是真愛的流露;還有的人不在乎你說了什麼,更看重你為他做了什麼;

 

有人的邏輯是,當你遠離我的身體,你就是在感情上遠離我;

 

還有些人喜歡和另一半同心同意地做一件事情,不論這件事是什麼,只要彼此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就好。

 

我們每個人,在以不同的方式付出愛,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愛。

 

 

愛的五種語言:接受禮物、肯定的言詞、服務的行動、身體的接觸、精心的時刻,你的愛語是哪種?

 

大膽猜測下,說“可以和左先生談戀愛,但一定要和右先生結婚”的人,更看重服務的行動,而右先生剛好是用服務的行動表達關心。

 

所以,左先生啊左先生,不是你不夠愛,只是——

方式不對,關心白費。

 

說自己的“母語”,容易,但可能無效;

說對方聽得懂的愛語,有效,但絕對是個技術活。

 

 

 
 
 

行為風格不同

 

DISC理論告訴我們,凡愛,必有四種表達方式。

 

D先生重視結果,積極主動,在親密關係中占主導地位,處得好時那可是霸道總裁的愛,處得不好時就成了咄咄逼人的“管家婆”。右先生行動快速,直接拿結果示愛,有可能是個大D。

 

 

I先生喜歡快樂的氛圍,風趣幽默愛講笑話,喜歡新鮮感和刺激。高興的時候愛得轟轟烈烈,情緒失控的時候在街上破口大罵的事兒也能做得出來。結婚能治大姨媽痛,這麼幽默的求婚橋段透露了一股濃濃的 I 氣息啊。

 

S先生善解人意,有包容心,行動緩慢謹慎。左先生的噓寒問暖“多喝熱水”這些沒新意的話術體現出來的便是穩健的大S。寬容忍讓、默默支持,是S示愛的方式,雖然少了D的霸氣,但也多了幾分溫暖和空間。

 

C先生固守本分,注重邏輯分析和推理,慢條斯理求穩妥,不擅長處理人情世故。如果遇到了急性子的 I 太太,便一定會被抱怨沒有生活樂趣,不懂得關心人,太固執死板……但是如果碰上了S太太那就大不同了,C先生的執著+S太太的和平主義,形成了知性和感性的組合。

 

所以,左先生也好,右先生也罷,沒有不對的,只有不對眼的。

 

 

 
 
 

心理需要不同

 

喬納·雷勒在《大腦決策手冊》裡說到:你在做決定時,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考慮你的情緒,並且想一想你為什麼會有這些感受?

——因為感受來自未滿足的需要,你要想感覺好,就會不自覺地尋找能滿足你需要的方式。

 

在我們評斷左先生和右先生的時候,考慮下我們自身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吧。

 

對於左先生,

我感到很失望,你說這些有什麼用?——我需要「效率」。(未滿足)

你這都是客套,沒誠意。——我需要「真誠」。(未滿足)

我有些無助,你根本幫不到我什麼。——我需要「支持」。(未滿足)

我感覺很溫暖,沒人關心我,而你隨時回應我。——我需要「關心」。(已滿足)

 

對於右先生,

結婚能治肚子疼?你好有趣,順便還求婚了,開心!——我需要「樂趣」。(已滿足)

你都替我買好了,真省心,你好體貼。——我需要「效率」。(已滿足)

你買的藥不合適,沒有醫囑不能隨便吃藥。——我需要「可靠」。(未滿足)

你沒跟我商量就請年假,你都不問我想要什麼。——我需要「自由」。(未滿足)

 

不同的需要,帶來不同的體驗。

在你做選擇時,內心的那份需要是什麼?

 

 

 

 

摘自 : DISC 行為科學中心

作者簡介:圈媽,心理學碩士,立志做一個點亮自己溫暖他人的職業講師。善鼓勵,樂分享,愛生活。

公眾號:圈媽講堂(ID:quanmajt),個人微信號:ljy1103。本文經授權發布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SC 行為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