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郭騰尹:學習偶像,內涵比外表更重要

看不起一個人,你就不能演他。

崇拜一個人,你就更沒有資格演他。

了解一個人,可以演,但不會演好。

只有喜歡,同時了解他,還覺得親近,才能演得好。

丁亞民「人間四月天」導演

實踐家曾經出過一套國內頂尖保險人員的套書,這裡面包括國泰人壽莊秀芬、葉明全,新光人壽的林雪貞,南山人壽的陳靜英,ING安泰人壽的梅蘭萍、樊金輝、潘以諾,以及保誠人壽的劉月桂。

這些人物均是由其服務的企業所推薦的傑出從業人員,年資從十多年到三十多年,像人稱陳媽媽的陳靜英女士,更是台灣保險歷史發展的見證者,他們從每個人的年收入都超過千萬元,並且曾經多次應邀來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做激勵性的演講。

在主持台北電台節目時,我非常幸運的邀請到這套書的作者吳錦珠小姐來節目中暢談,談側寫這些成功任務的心情花絮和他們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得與失。

談笑間,我仔細欣賞每個人就像不同的畫作一樣,在無形中蘊藏著強韌的生命力。

他們有的人即使組織達千人,依舊在教會租屋而居;有的即便懷孕,仍不放棄為顧客提供最好服務的機會;有的人經營過無數的傳統事業,卻失敗連連;有的人被倒賬,差點違反票據法被關;有的人做保險,還被當警察的老公來捉。

談到這些人的故事時,我會賦予一些趣味,因為有趣,才會讓人們感到親近。

學生們問我如何才能像他們一樣成為壽險界的頂尖人物,我的建議是要了解他(她)、喜歡他(她)、學習他(她)。

要了解一個人,不只是看到他成功的果實,更要了解他的起心動念,尤其是在碰到挫折的時候,他是如何面對自己及面對周遭。

然而別人的故事畢竟是別人的,別人的故事不會百分百的重複發生於另一個人身上,若只取其外露的皮毛而不求其精髓的話,最後失望仍將自己獨嘗。

因此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自省能力的訓練,讓兩者的經驗能互相激勵,並進而轉化為自我改善的動力,所謂「見賢思齊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」的道理就在其中。

過去在習慣領域服務時,其實也有類似自我成長的經驗,遊伯龍教授會問一些有力的問題:

「如果一切都是可能,你最渴望達成的人生境界是什麼?」

「在這個境界中,有沒有一些成功的典範是你可以學習的?」

在這兩個問題架構後,每位想成為講師的人都要寫一篇論文來印證習慣領域學說,我當時研究的對像是國父孫中山先生,找了十幾本有關的傳記,甚至一本李敖寫的「孫中山研究」都有親戚提供。這一個月下來,邊讀邊寫,我完成了自己的講師論文,我不只認識了國父,更窺探到習慣領域的博大精深,更佩服遊伯龍教授的淵博智慧。至今國父的故事仍可信手拈來,而他突破傳統、不怕困難、樂於學習、平等待人的風範已成為我在待人處事、事業經營的內在信仰。

從喜歡到了解是需要做功課,需要下功夫的。

看唐國強演的「雍正王朝」,是深沉的內斂。

看李保田演的「宰相劉羅鍋」,是尋求公道的救贖。

看黃磊演的「人間四月天」,看到徐志摩的靈魂。

討厭包公的人演不出包黑子的鐵面無私;沒看過「三國演義」的,就演不出關老爺過五關、斬六將的英勇氣魄;沒有虔誠信仰就演不出媽祖與觀世音的慈悲;不識金庸的人,又如何演活古靈精怪、聰明萬分的黃蓉或韋小寶?

不喜歡當爸爸的人,沒有辦法做一個好父親。

不願意當媽媽的人,沒有能力付出全部的愛心。

不喜歡做業務的人,如果不去找到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方法,看了再多頂尖業務的書,也是徒勞無功的。

喜歡他、親近他、了解他,你才能扮演好他,甚至超越前人。

學習成功者的方式與態度是如此,人生的各種角色更是如此。

 


鏡子:我喜歡自己現在的角色嗎?

窗子:陳述理想的自己,讓自己的潛意識能聽到、看到、感覺到他的存在。


文章轉載自郭騰尹老師《窗子與鏡子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ISC 行為科技 的頭像
    DISC 行為科技

    實踐家DISC行為科技中心

    DISC 行為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